1945年9月,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关键时期,晋冀鲁豫军区为巩固解放区,决定发起上党战役。在这场重要战役中,以勇猛著称的太岳军区主力部队386旅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攻占上党地区首府潞安府长治城的重要门户长子城。这座县城不仅是长治城的战略屏障,更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
时任旅长的刘忠将军(后来成为第一野战军十大虎将之一)与政委张祖谅接到命令后,立即策马返回位于屯留县南部的东李高村旅部驻地。在简陋的指挥部里,他们连夜召开作战会议,仔细研究敌情地形。面对装备精良的守敌,两位指挥员深知此战关系重大,必须做好万全准备。考虑到部队弹药严重不足——全旅仅有一门山炮配20发炮弹,每挺重机枪仅有1000发子弹,刘忠在战前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我们的炮火准备只能持续10分钟,必须一击必中,绝不容许失败。就像用一瓢水浇死'白狗子',必须是滚烫的开水才能奏效。这次战斗,我们就叫它'一瓢水'战斗!这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在场的指战员们热血沸腾,各营连干部纷纷立下军令状,誓要打好这场硬仗。
9月13日黄昏,战斗正式打响。按照预定计划,以善打硬仗著称的772团率先向北关发起进攻。然而部队刚出发不久,就被一座突兀陡峭的小山挡住了去路。这座名为北高庙的山头因山顶古庙得名,敌军在此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群,居高临下控制着整个长子城北面。站在庙前平台上,守军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城内的一举一动,其火力甚至能直接封锁城内的主要街道。772团在团长周学义指挥下连续发起四次冲锋,都被敌军猛烈的交叉火力压制,伤亡不小。眼见部队受挫,性格刚烈的周团长急红了眼,正准备组织第五次强攻。
展开剩余68%此时,在前线督战的刘忠旅长敏锐地察觉到战局变化。他望着硝烟弥漫的北高庙,突然想到772团素有夜老虎的美誉,最擅长夜战近战。既然白天强攻不利,何不发挥我军夜战优势?想到这里,刘忠立即命令周学义改变战术,组织精干小分队实施夜间突袭。当晚,周团长亲自挑选了三十余名身手敏捷的老兵组成尖刀排,借着夜色掩护悄悄摸向敌后。连续两天击退共军进攻的守敌早已放松警惕,正在碉堡里酣睡,完全没料到八路军会从背后杀出。当我们的战士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面前时,许多敌人还在睡梦中就当了俘虏。就这样,北高庙这个难啃的硬骨头被一举拿下。占领制高点后,772团乘胜追击,迅速攻占北关,残敌仓皇逃入城内。
与此同时,由平原地区子弟兵组成的20团也在西线取得突破。这些擅长土木作业的战士们发挥特长,在老乡们的协助下,巧妙地利用民房作掩护,通过掏墙挖洞的方式,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登城器材和弹药运送到城墙根。刘忠旅长继承了他从红军时期就养成的靠前指挥作风,不顾个人安危,与张祖谅政委一起冒着敌军炮火,亲临20团前沿观察所。在距离城墙不足200米的一处残垣后,他们与团长楚大明等指挥员仔细勘察地形,反复推敲登城方案。
9月18日下午5时整,总攻正式开始。随着刘忠一声令下,两发红色信号弹划破天际,霎时间炮声震天动地。全旅仅有的20发炮弹全部集中轰击城墙一点,硬是在坚固的城墙上撕开一道缺口。轻重机枪组成的火力网死死压制住敌军的射击孔。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英勇的跳板组战士前赴后继,一个倒下另一个立即补上,终于在外壕上架起跳板。紧接着,云梯组的战士们扛着沉重的云梯,冒着枪林弹雨冲过跳板,将云梯稳稳架在被炮火轰开的缺口处。突击队员们身挂满手榴弹,手持冲锋枪,如猛虎般跃出掩体,沿着摇晃的云梯奋勇攀登。登上城头的战士立即向城内投掷密集的手榴弹,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刘忠和张祖谅身先士卒,带领20团主力迅速登城,一举占领了象征全城制高点的钟鼓楼。与此同时,772团和38团也分别从北门和东门突破城防。守敌陷入混乱,仓促组织反扑。刘忠沉着指挥各团展开巷战,战士们以手榴弹开路,刺刀见红,将负隅顽抗的敌军逐个歼灭。经过激烈战斗,最终全歼守敌,连敌挺进第三纵队少将司令白映瞻也成了我军俘虏。
这场漂亮的攻坚战共毙伤敌军500余人,俘虏1500多名,缴获全部武器装备和辎重物资。刘忠旅长提出的10分钟一瓢水战术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攻克长治城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场胜利不仅展现了我军指战员高超的战术素养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更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攻克坚固设防城池的经典战例。
发布于:天津市网配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