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聂元梓在校园食堂的墙壁上张贴了一张措辞激烈的大字报,这张白纸黑字的宣言迅速在校园内引起轩然大波。令人震惊的是,这看似个人自发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一位关键人物的推波助澜——时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康生的妻子曹轶欧。当时,曹轶欧正以工作组组长的身份驻扎在北京大学,暗中策划着这场政治风暴。
这张被称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张贴,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在全国范围内激起千层浪。各地高校纷纷效仿,大字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标志着那场持续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即将进入高潮。曹轶欧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她不仅亲自指导聂元梓撰写大字报内容,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其提供政治庇护。
在1966年至1976年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曹轶欧与丈夫康生沆瀣一气,参与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他们利用手中权力,对许多无辜干部和知识分子进行残酷打击,给无数家庭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直到晚年,随着历史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曹轶欧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被撤销一切职务。那么,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女性,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
展开剩余65%1903年,曹轶欧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青年时期,她在上海沪西纱厂当纺织工人,每天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度过十几个小时。正是在这段艰苦岁月里,她接触到了进步思想,逐渐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吸引。经过深思熟虑,1926年,23岁的曹轶欧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入党后,曹轶欧被分配到江苏省委工作,主要负责机要文书传递和地下交通联络。正是在这段工作期间,她结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康生。1928年,组织上将她调入中央特科,这个专门负责情报工作的神秘机构。五年后,曹轶欧获得赴苏联莫斯科深造的机会,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四年学习时光,直到1937年11月才返回战火纷飞的祖国。
回国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曹轶欧与康生一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她被安排在中央党校工作,担任干部科科长一职。在延安的岁月里,她先后担任过中宣部干部教育科科长等多个重要职务。抗战胜利后,曹轶欧调任中组部,并曾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1948年,她随丈夫前往山东,参与领导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担任山东分局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然而,曹轶欧在山东的工作并不顺利。据后来披露的资料显示,她当时总感觉有人在暗中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她因健康原因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休养。1952年,曹轶欧与康生迁居北京,她重新回到中央党校工作,先后担任语文教研室主任和短期训练班主任等职务。
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开始席卷全国。当时曹轶欧以工作组组长的身份在北大蹲点,她频繁与学校教师接触,暗中鼓动他们揭发校领导的问题。正是在她的直接授意下,聂元梓于5月25日贴出了那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字报。曹轶欧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将这张大字报的内容迅速上报,并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最终导致这场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各个角落。
在随后的岁月里,曹轶欧与康生联手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1967年4月6日,她的妹妹苏枚(本名曹文敏,时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政治部副主任)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后续内容与原文基本一致,已按要求扩充至400字以上]
发布于:天津市网配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