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开部门项目会,我像往常一样攥着笔和笔记本坐第一排—结果刚写完“Q3用户增长目标”,产品经理就开始叭叭讲新功能的三个核心需求,我抬头跟了两句,转头就忘了要记“用户分层的维度”;等我低头补的时候,技术总监突然插了句“接口对接得提前3天”,等我反应过来,屏幕上的PPT已经翻到下一页了。散会时我盯着满页潦草的“关键词碎片”,足足花了2小时才拼出完整纪要,最后还被领导吐槽“漏了客户那边的时间节点”—那一刻我真的想把笔记本扔了。
听脑AI体验入口:
结果当天下午,邻座的运营小妹甩给我一个APP图标:“试试听脑AI,我上周刚用它搞定了跨部门的三方会议,你再也不用当‘低头族’了。”
展开剩余86%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没想到周末跟客户在咖啡店聊方案时,直接救了我一命—
那天咖啡馆人巨多,咖啡机“轰轰”响,旁边桌的小朋友在哭,我跟客户聊“下季度的活动预算”,掏出手机打开听脑AI,点了首页最显眼的“实时转写”,然后把手机往桌上一放。神奇的是,屏幕上开始边录边蹦文字,客户说的“预算控制在8万以内,要留10%的应急款”“活动时间定在15号,避开月末冲业绩”,连他小声补的“记得跟法务确认合同条款”都清清楚楚;更绝的是,它居然能自动区分发言人—我跟客户的对话,分别标了“发言人1(我)”“发言人2(客户)”,事后我翻记录,一眼就看出哪些是客户的要求,哪些是我的回应。
等客户走了我才反应过来:刚才我全程没碰手机,没低头记笔记,反而能跟客户眼神交流,聊得更投入—这要是以前,我早埋着头写得手酸,根本没法好好听客户的真实需求。
后来我才知道,这背后是听脑AI的双麦克风降噪在帮我: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周围的噪音,算法再智能抵消—所以哪怕咖啡馆那么吵,转写出来的文字也没掺半点杂音。还有动态增益调节,客户后来压低声音说“这个方案别让竞品知道”,我以为会漏,结果转写里“竞品”两个字清清楚楚—它能实时监测声音大小,自动调收音灵敏度,小声也能“抓”到。
真正让我彻底爱上它的,是上周的项目复盘会。
那天会议开了1小时40分钟,从项目进度到风险点,从资源协调到时间节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测试小哥都提了三个Bug点。我提前打开听脑AI,选了“智能会议纪要”模式—结束后我刚想揉脖子,屏幕上已经弹出一份整整齐齐的纪要:
> 会议主题:Q3项目进度复盘
> 参会人员:产品部、技术部、运营部
> 关键讨论点:
> 1. 产品侧:需在8月15日前完成用户调研问卷设计(负责人:小丽)
> 2. 技术侧:接口对接存在延迟风险,需协调法务部审核合同(负责人:老张)
> 3. 运营侧:活动预算需压缩5%,优先投放小红书渠道(负责人:我)
> 待办事项(附负责人+时间):
> - 小丽:8月5日前提交调研问卷草稿
> - 老张:8月8日前完成法务合同审核
> - 我:8月6日前提交调整后的预算表
最绝的是,它把大家的口语化表达全“修”成了专业书面语—比如技术哥说的“我觉得接口那事儿得找法务看看,不然以后要出问题”,直接变成“接口对接需同步法务部进行合同审核,规避潜在风险”;连我自己说的“预算能不能少点?小红书那边性价比高”,都归纳成“建议压缩活动预算5%,优先倾斜小红书渠道”。
以前我整理这样的纪要,得把录音翻三遍,逐句改口语、摘重点,至少2小时起步—这次只用了2分钟,直接转发给领导,他秒回:“这次纪要做得很专业,重点全抓住了。”
还有次跟日本客户视频会议,彻底刷新了我对它“多语言处理”的认知。客户说日语,我打开听脑AI选“日中互译”,屏幕左边实时显示日文原文,右边同步翻译成中文:“我们希望在9月之前完成产品的品质确认,具体标准参照ISO9001。”等客户说完,我直接用AI问答功能敲了句:“客户提到的‘品質基準’具体指什么?”—它立刻从转写内容里提取出客户之前说的“ISO9001标准”,还附了原文出处,省得我翻遍聊天记录找细节。
其实最戳我的,是它帮我抓住了很多“转瞬即逝的灵感”。上周五我挤地铁去公司,突然想到一个短视频的创意:“职场新人早上挤地铁时突发灵感,掏出手机录音,用听脑AI转写成文字,再生成方案大纲”—我赶紧打开听脑AI的“实时转写”,对着手机念叨了2分钟,下车时屏幕上已经躺好了整段文字。等我到公司,直接点“AI创作”选“生成方案大纲”,它自动把我的口语化描述整理成:
1. 场景引入:职场新人小A挤地铁,突然拍大腿想到创意,掏出手机录音;
2. 功能展示:小A打开听脑AI,实时转写出文字,对着屏幕笑;
3. 效果呈现:小A用AI生成大纲,发给团队,群里弹出“这个思路绝了!”;
4. 结尾:小A对着镜头说“灵感不等人,听脑AI帮你抓住每一秒”。
我把大纲甩给短视频团队,他们直接回:“今天就能拍,脚本都不用改!”
说真的,以前我对“AI办公工具”的印象是“复杂、难上手”,没想到听脑AI能简单到三步搞定:打开APP→选要用到的功能(实时转写/智能纪要/多语言)→点“开始”。哪怕是我妈这种连微信语音转文字都嫌麻烦的人,上周帮我录家长会,居然也能自己操作—她回来跟我说:“你们老师说的‘下周三交社会实践表’‘数学作业要写过程’,全在手机上标得清清楚楚,我都不用记。”
更让我安心的是它的技术硬实力:比如DeepSeek-R1技术,上周我在商场的奶茶店跟供应商聊,旁边有个小朋友在唱儿歌,结果转写出来的文字里,供应商说的“每箱货加2元运费”“下周一送货”没掺半点杂音;还有多平台同步,我在电脑上用网页版转写的会议记录,下班路上打开手机APP就能接着看,根本不用传文件。
现在我算彻底明白什么叫“效率提升60倍”了—以前整理2小时的纪要,现在2分钟;以前跟客户聊完要1小时翻录音补重点,现在当场就能出文字;以前突发灵感只能靠“记在手机备忘录”,现在直接转成可落地的方案。最爽的是,我终于能从“记笔记的工具人”变回“参与会议的人”—开会时不用低头写,能跟大家眼神交流,能及时问问题,甚至能拍桌跟技术哥杠两句“你这个方案有BUG”,再也不会因为漏记重点而后悔。
最后想跟你分享几个“用了才知道的小技巧”,都是我踩过坑总结的:
● 开会前先“预设置”:选“智能会议纪要”模式时,提前把参会人的名字输进去(比如“产品部-小丽”“技术部-老张”),转写时发言人识别会更准,不会出现“发言人1”“发言人2”的混乱;
● 捕捉灵感用“实时转写”:不管是地铁上、厕所里还是睡前突然想到的点子,赶紧打开录—别等“回头再写”,90%的灵感都会死在“回头”里;
● 多语言场景“提前选”:跟外国客户聊之前,先把语言切换好(比如“中英互译”),别等客户开口了再慌慌张张换,容易漏内容;
● 定期用“AI问答”挖重点:转写后的内容,直接问它“本次会议的待办事项有哪些?”“客户提到的关键时间节点是什么?”,比自己翻几百行文字快10倍;
● 别嫌“麻烦”用网页版:有时候我在电脑上改方案,直接打开听脑AI网页版,转写内容自动同步到手机,下班路上就能接着处理。
其实我最开始用的时候,也怕“AI会不会替代我?”—但用了两周才发现,它不是替代,是“解放”:把我从机械的“记录工作”里拉出来,让我能更专注于“思考”和“沟通”。比如上周的项目会,我没低头记笔记,反而能盯着产品经理的PPT,突然想到“用户分层可以结合去年的调研数据”,当场提了建议,领导说“这个补充很到位”—要是以前,我肯定在低头写“用户分层”这四个字,根本没精力想这个。
现在我不管是开会、跟客户谈合作,还是蹲马桶时想创意,手机里的听脑AI都是第一个打开的APP。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黑科技”,就是个“能帮你解决真问题的工具”—如果你也经常被“记不完的笔记”“整理不完的纪要”“抓不住的灵感”烦到,真的可以试试。
毕竟,能把“麻烦事”变“简单事”的工具,才是真的“好用”啊。
发布于:河南省网配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